贺新郎

刘学箕
〔宋代〕

用辛稼轩金缕词韵述怀此词盖鹭鸶林寄陈同甫者韵险甚稼轩自和凡三篇语意俱到捧心效颦辄不自揆同志毋以其迂而废其言

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__未雪渐老矣愁生华发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悲愤积付湘瑟

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误国诸人今何在回首怨深次骨叹南北久成离绝中夜闻鸡狂起舞袖青蛇戛击光磨铁三太息眦空裂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事不再回首。人这一辈子,过的时间无非是春夏秋冬,所求无非是温饱和睡得地方。那时心忧家国,便蹉跎了岁月,于是对镜频繁,满头乌发油黑,唯恐年华早逝,致使壮志不酬。虽然才刚刚跨入渐老的年龄,却因为愁而早生了华发。国耻家仇何时才能报呀?遥望北国关山河月,不觉令人黯然神伤。

人生的正确志向,不应随时更改,别趋蹊径。只有忠诚于国家的思想和行为,才是不韪天意、顺应民情、自心坦荡的。那些误国的贼人现在又在哪里,现在想来心中仍是愤恨难平。南北分裂,怕是要长久的隔绝了。夜半闻鸡起舞,苦练武艺只愿报效国家。想到这个愿望遥遥无期,只能哀叹连连,怨满肠。

注释

北虏:这里指金朝。

修饬:整治、整修。

外攘:对外抵御敌人。

辛稼轩:指辛弃疾。

陈同甫: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4月18日),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何堪:岂可;哪里能。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可。

裘葛:裘,冬衣;葛,夏衣。泛指四时衣服。

营:谋求。

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形容年轻美貌。

鬅鬙(péng sēng):头发散乱貌。

戛(jiá)击:敲击。

太息:出声叹气。

赏析

词前小序,交待了写作这首词的缘由。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过访辛弃疾,两人同游江西的铅山鹅湖,陈亮东归的次日,稼轩意殊恋恋,追至鹭鸶林,雪深而止,夜半闻笛,赋《乳燕飞》(《贺新郎》别名)寄意。两人词作往返,稼轩自和凡三篇之多,激越顿挫,抒发了抗金的豪情壮志。刘学箕所处的时代,略晚于稼轩。南北分裂,当道都无抗金对策,有的还主张投降,对此,词人悲愤难平,写下这首步稼轩原韵的词,内容也仿效稼轩,继承和发扬了辛词的爱国传统。

起句“往事何堪说”。辛酸的往事那堪说起,靖康之耻,绍兴年间屈辱的和约,朝廷奸佞当道….“往事”,高度概括了北宋灭亡到作者赋词这一段时间的多少历史变故,多少国恨家仇。正因为不堪说,所以一说起来便心境难平。词人虽也游历过江浙等地,但长期过的却是隐居不仕的生活。“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人生在世,徒然张罗衣食,追求温饱,不过是虚度年月而已。这里词人下了“消磨”二字,透露了不甘寂寞的消息。词人年轻时也有过报效祖国的理想,“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那时,他十分担心国仇家耻未报,便蹉跎了岁月,于是对镜频繁,满头乌发油黑,他唯恐年华早逝,未老先衰,致使壮志不酬。可是,由于朝廷“诸公”未能“修饬内治以待外攘“等原因,”渐老矣、愁生华发’,虽然才刚刚跨入渐老的年龄,却因为愁而早生了华发。愁什么呢?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何年报”,何时报.什么时候才能报,不是不报,而是难报此仇,难雪此耻!遥望北国关山河月,不觉令人黯然神伤。刘学箕和南宋爱国词人一样,对北宋的沦灭是痛心疾首的。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1081-1083页

简析

词前小序,交待了写作这首词的缘由。词的上片先以一声沉重的叹息,将人带入往昔的烟云之中,而后说年轻时频繁对镜自照,渴望建功立业,那时黑发浓密,如今已垂垂老矣,只余一片功业未就、报国无门的悲愤;下片情感又作振拔,人生不可轻言放弃,词人痛恨那些误国害民之人,又对国家分裂、南北隔阂长久叹息,而后借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表达词人虽已年迈,但仍心怀壮志,结末则是情感的极致爆发。全词感情充沛、情感复杂,既有个人命运的感慨,又有家国情怀的抒发,具有辛词一贯慷慨激昂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