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诗文列表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苏轼
〔宋代〕

便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里之外故乡的山川像是在梦里,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

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

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更想将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注释

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乡僧:苏轼的同乡僧人。文长老:文及长老,报本禅院的方丈。

万里家山:苏轼是四川人,当时来到万里之外的浙中,所以这样说。

吴音:江浙一带的乡音。

蜀叟:指文及长老。

峨眉:四川峨眉山。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所以诗中每每出现“峨眉”的字样,亦表现对家乡风物的眷恋。

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语言说明。

天台:浙江省天台山,当时是佛教圣地。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2、孙昌武编著,佛教文学知识讲解与阅读,河北省佛学院,2000.12,第344-345页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反对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馆而通判杭州,于十一月间来到任上。第二年年底,苏轼因事来到秀州,过永乐乡,遂有机会到当地的报本禅院一游。当时报本禅院住持名叫文及,因和苏轼为四川同乡,所以彼此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所以苏轼高兴之下,便乘兴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赏析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的绵绵情思和对于自我诗人身份的体认。

诗的首句便起笔不凡,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宦途生涯,万里之外的蜀中山水完全笼括到“一梦中”,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魂牵梦绕之情。下句则写自已的话音已逐渐改变了幼年时所养成的乡音。三四两句既顺承上句而言,又落脚到与文长老畅谈乡情的中心: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在这首诗中,有作者对禅师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怀念,更有对浙中山水的欣赏之情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还显示出壮年苏轼游览题咏于山水之间,不以得失累其心的洒脱胸怀。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简析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极写距离之远与思乡之切,并以儿童渐变乡音来说明客居时间之长;颔联写文长老淡泊功名,所以清谈终日,山岚拂面,唤起乡思一片;颈联进一步对文长老的修养加以赞美,并与自己作一对比;尾联则写自己虽然并未在修养上达到文长老的境界,却愿以诗人终其一生。全诗写得一气贯串、音节抑扬,洋溢着一种愉悦的法味。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