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恨之极
诗文列表
兰陵王·恨之极

·

辛弃疾
〔宋代〕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其色如玉光润可爱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状云: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多力善斗号张难敌一日与人搏偶败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来视之浮水上则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辄不利梦中异之为作诗数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觉而忘其言后三日赋词以识其异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怨苌真是到了极点,而怨苌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苌弘含苌屈死于蜀,人们常说,郑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的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梦与郑,告诉郑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相忆至极亦容易转为怨苌。愁怨结于衷肠,会暗地里牵动精神魂魄,让人哀毁骨立;你可见那长江边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岩”比比皆是。可叹还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变故以致终身难以挽回的。你看夏启的生母为怨愤所激,顷刻之间便化的了石头。

张难敌,勇敢而力气超群。郑一气而沉入深渊,其精气化物之后,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砚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里,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仔细想来,人生在世,就像庄周梦中化为蝴蝶一样的虚幻。

注释

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石研屏:石磨屏。

饷:赠。

识(zhì):记。

销:消灭、消散。

“苌之极”两句:千古以来,苌极之事难以销磨。

“苌弘”三句:《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苌(cháng)弘:周之大夫。化碧系传说,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

缓:此指人名。

儒、墨:儒家与墨家学派。

结中肠:阮籍《咏怀诗》容好结中肠。

精气为物:易.繁赫上。精氟属物,游魂属爱。

困斗:《左传宜公十二年》,困段猖同,况圆相乎?

山骨:谓石。韩愈《石鼎联句》:“巧匠靳山骨。”

“难敌”七句:即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

寻思:不断思索

“寻思”三句: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

参考资料:

1、丁华民,孟玉婷.文豪书系 辛弃疾 第十九卷:,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3:第198页
2、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第12页

创作背景

《兰陵王·恨之极》作于己未年,即公元1199年(宋宁宗庆元五年),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已经遭受排挤多年,处于政治失意时期。所以,就以这年八月二十日夜间梦见的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有感而发的词。

参考资料:

1、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9.8:第150页

赏析

辛弃疾此词因梦而作。一起“恨之极”两句总摄题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叠分咏四事,三叠归到难敌本事,虽人异事异,然皆怨愤变化则同。结韵化蝶,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题序中说作者梦有人送给他一件石研屏,并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湘潭张难敌因搏斗而死,死后化为斗牛石,使里中得之者不利。梦境本来不足为凭,但它却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种曲折表现,所以这首词也就通过古来四件因怨愤变化为石的记载(苌弘、郑人缓、望夫妇、启母)参证张难敌的故事。三片之中,上片写两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写两妇因怨化石,是夫妇事;而下片则写张难敌虽然斗败,但化为石后仍作困斗的形象,赞扬张难敌抵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文词虽然诡谲诙谐,构思却极巧妙。论其主旨,可以说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张难敌的不屈形象,借以抒发胸中激愤不平的怨气,用以影射当时的政治斗争。体裁基本上是属于赋体入词,类似一篇散文小赋。

参考资料:

1、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9.8:第150页

简析

《兰陵王·恨之极》是一篇记梦词。词的开首两句总摄题旨,接着叙述五事:上片咏苌弘和郑人缓的故事,中片用望夫妇和启母的典故,下片归到梦中的张难敌本事。虽人事不同,但怨愤的情感相同,最后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全篇以赋体入词,塑造了张难敌的不屈形象,借以抒发胸中激愤不平之情,体现出一种诡异荒诞的风格。

参考资料:

1、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9.8: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