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诗文列表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

辛弃疾
〔宋代〕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彼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无的。他鄙薄晋宋年的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

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尘百多篇,没有尘字不是清新纯真的。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谢诸郎高洁。

注释

去手:离手。

躬耕:亲自耕种。斗:盛酒的容器。

晋宋之的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即陶渊明生活的年代。这是尘个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动荡混乱,凶残黑暗。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尘种风格:清新纯真。

王、谢诸郎:王、谢两家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柴桑人,晚年归耕也在柴桑。

参考资料:

1、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253-254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年莫考。约作于庆元中,“庆元党禁”时期,词人闲居瓢泉时,读陶渊明诗入迷,以至于爱不释手,乃借小词以遣怀。在宋代,经过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等人的极力推崇,进一步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一流大家的地位,陶渊明也是辛弃疾最喜爱的作家之一。辛弃疾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念奴娇·重九席上》里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千古一人的赞誉。稼轩词中歌咏陶渊明,或化用其作品语词掌故的,多达60首,占稼轩词总数近十分之一。

参考资料:

1、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

赏析

此篇颂陶词,既颂其诗品,又颂其人品。上片主要截取陶渊明后期辞官归来,躬耕田亩,安贫乐道,与乡亲融为一片的场景,以及他超然物外、抗心高古的境界,突出他率真高洁的品性。先言其乐于躬耕,接近乡邻,人品高洁,并以远古人士相拟。下片“更无一字不清真”是对陶渊明诗的高度概括,赞其诗作清新淡远,纯朴真挚,以此千载流芳。以渊明之清真绝俗,即使是“譬如芝兰玉树”的王谢子弟也是望尘莫及的。以潇洒儒雅的王、谢诸郎陪衬,见其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品之高洁。此词既是读陶有感,所以词中多穿插陶诗陶文语词,又巧妙映带自己身世之感,浑然一体,轻快流利。如“晚岁”句,明写陶渊明,而兼写自己“白发归耕"(《沁园春》)的实况以及“乐箪瓢”(《水龙吟》)的志尚。又如“只鸡”句,亦兼有自己类似“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清平乐》)之乐,彼此交相映发,正可谓千古知己。此词正体现了作者重视人品与文品的批评原则。

辛弃疾钦佩陶渊明,热爱陶诗,多次赋词加以咏赞。此阕由读书而引发怀古之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词中赞扬他躬耕田园、自甘贫困、不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称颂他的诗篇感情真率,格调清新,具有不朽的价值。而那些贵胄子弟则庸俗不堪,即使他们还活着,也“未抵柴桑陌上尘”,表现出鲜明的爱憎。这既是他“读渊明诗不能去手”的原因,也说明作者善于从古代作家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1、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
2、喻朝刚,周航主编·分类两宋绝妙好词: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09
3、刘乃昌编选·辛弃疾集:凤凰出版社,2014.10

简析

此词颂扬陶渊明,词的上片赞其人品高尚淳朴,词人的生活境遇与之相似,他敬佩陶渊明,以淳朴之心与乡民相交,对黑暗和凶险的政坛毫无留恋地抽身勇退,颇有取药自疗的意思;下片誉其诗清新纯真,谓陶渊明诗歌清新淡远,淳朴真挚的特点,将流传千秋。整首词采用很多夸张的笔法,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出词人对陶渊明的称赞和仰慕之情。

参考资料:

1、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