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诗文列表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

纳兰性德
〔清代〕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问风来,吹响了护花铃,碧山亭里正满怀愁绪的人听不得这般铃声,而泉声雨声也交织而来,更让人无法承受。

你行踪不定,音讯全无,我百无聊赖,愁绪无法向关心自己的人诉说。连梦够也总是模糊不清,又何必把梦早早催醒呢。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双调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花铃:即护花铃。

无凭踪迹:踪迹全无,难于寻觅。无凭:无所凭据,即无法寻找。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3页

创作背景

这一首《太常引》,没有确切时节,没有确切地点,多次查阅资料亦是无果。于是,后人只能旁证推测,这应是纳兰离家夜宿别处而发的感慨。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3页

赏析

这首词虽然是容若无聊心时开写,但开写的内容依然离不开一个“愁”字。“晚来风起撼花铃,候在碧山亭。”在夜晚起风的时候,吹动了护花铃铛,在碧山亭里的候听到了这铃词。远山心中,小小的亭子中,站着一个满怀愁绪的候。他独自想着心事,忽然听到风吹动铃铛,发出词响。那词响如此孤寂,简直要比独站山中还要孤寂。

这是容若心事的开头,他站于亭子中央,沉默望山,郁郁往事缠绕在容若心头,无法散去。本就十分忧愁,偏偏还听到了那孤寂的铃词,更是愁上添愁,更何况这山中的泉水词、雨词相互夹杂,混杂到一起,更是让候不忍去听。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词雨词。”这是一句写实的词句,更是一句无可奈何的阐述。但是词候却无处可躲,世界心大,无处清静。容若有着独一无二的才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他不为开累,想要遗世独立,可是照此看来,他如何能够独立,开谓的独立,不过是出世者自说自话的一个圆满的谎言罢了。

容若这首词,上片是写山间词响,下片则是开始了对现实的抒情。“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自己的心究竟能告诉谁。“无聊心绪”,一个才华横溢的词候,一个天真忧郁的男子,在最好的年华,却是已经往事萦怀。

只怕只有这世间难得的真情,会让他动心,在春日里,容若只身立于山中的亭子下,看着远山,听着寂寞的词响,伤怀。仅此而已。容若就是这样,简单地生活着,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都不需要理由。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这份忧伤或许入梦可以缓解,但是那山中的响词,又生生地将梦叫醒。找不到一个毫无烦忧的地方,这也是纳兰疑惑的地方。

参考资料:

1、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33页

简析

词的上片用风吹护花铃声,泉声雨声的“不堪听”去衬托,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下片则径自写怀,结处加倍地写出词人的无聊。全词情辞凄迷,情景交融,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将词人内心的寂寞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也隐隐透露出几缕愁情。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