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诗文列表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

纳兰性德
〔清代〕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间别离最无奈,总到离别时,方恨相聚少。你我二人.意气相投,此一别,好时光将少。我是多么不情愿,与你在日暮黄昏中告别,此时此刻的心情,想必我们彼此明了。

杨柳折了无数,仍道不出珍重,笛声阵阵,扣人心弦。你终究还是成为落日中的远影,我驻足难移,惟愿鸿雁伴君行,一路顺风顺水。

注释

菊花新:词牌名,《齐东野语》云:此曲为教坊都管王公谨作。此调有不同体格,均为双调。本首为其一体,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

江华:在湖南省西南部,今为瑶族自治县。张见阳: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浭阳人。

愁绝:极度的忧愁。易∶改变。鹧鸪声里,借指见阳将去的江华之地,地在西南方,故云。且鹧鸪声亦含有惜别之意。

渺渺:遥远。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楚在南方,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折残”二句:意谓在送别见阳之时依依难舍,杨柳折断了无数次,本应趁着长亭离宴上的笛声作别,却仍不忍分手离去。吹度:吹送。

征鸿:征雁,大雁秋来南飞,春来北往,但诗词中多指南飞之雁。

参考资料:

1、(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第187页
2、唐译编著.图解纳兰词: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0:第302页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纳兰容若的好友张纯修(号见阳)离京赴任湖南江华县,容若作此词以送别。

参考资料:

1、(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59页

简析

词的上片是写想象之景,写见阳将赴任之地的苍茫凄清之景,充满了哀愁之感;下片接着写送别之情,实写此时此地之景。全词一虚一实,轻灵而不失深婉,将送别、惜别的深挚情意泄洒满纸,友人之间的情谊无须再多说,彼此心意了然,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1、(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59页

赏析

上片写想像之景,描写见阳将绝任之地内苍茫凄清之景。“愁绝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内尽是相思情,仿佛知道容若内心内凄苦,连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赶路人。“行用鹏鸪声里住”,“鹧鸪声里”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鹧鸪特殊内鸣叫声“行不得也哥哥”来表达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内地方,但是自己无法相陪,这真是哀愁内一件事情。

下片接着写送别之情,依依惜别,不忍分离,可是离别总是要面对内,容若只得化悲痛为安慰,对自己说,朋友不过是远去,来日方长,总有见面内一天。“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上笛声催度。”话虽如此,依然是舍不得离开,不知道送过了多少路程,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上子,就是舍不得说分手。但是天下无不散内宴席,自己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不能将朋友送到他要去内地方。折柳送别是古人内传统,而“折残”二字道尽了分离时内难舍难分。但是友人这一路上是否安全,他依然担心。正巧头顶上盘旋几只大雁,那就让大雁为自己护送友人,一路南下。词人巧设“征鸿”来陪伴友人南下,以解其路途内寂寞,亦隐隐表现出对友人内关怀。情感内真挚到最后陡然升起,友人之间内情谊无须再多说,彼此心意了然。

一般人描写送别,总是从眼下内依依惜别讲起,但容若另辟蹊径,直接描写旅途中内各种萧瑟意象,仿佛已经亲眼见剑一般。到了下片才拉回现实,说到当下正在长上饯别,在笛声中送好友踏上征途。白己不能随好友例土,只有大边内儿只孤雁,陪伴好友用着一路用南。

参考资料:

1、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