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雨

李商隐
〔唐代〕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雨不止,只能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注释

滞雨:久雨不止。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李商隐到唐朝京城长安应考,被考官贾餗所憎,未能及第,返回太原幕府。大和九年(835年)因悼念崔戎,再次进京。此诗大约作于诗人留京之后。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赏析

《滞雨》是一首羁旅诗。前两句谓独居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烟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与与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与时,即使梦与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与秋也。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与感。也为烟面的“独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独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与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独。“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独难眠;独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独”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与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独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与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与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与妙。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2、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汇编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2-47

简析

《滞雨》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主旨为思乡,前两句点出时间、地点、环境,烘托诗人的心情;后两句抒写怀乡之意。全诗以“滞”为诗眼,以连绵不断的秋雨让诗人滞留长安起笔,借助夜雨、残灯的意象,自然而生思乡之愁,再用云的缥缈,水的灵动,象征故乡乃美丽理想之地,营造一种虽朦胧却真切的感觉。全诗曲折有致,自成高格,寄意深远。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