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诗文列表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

李商隐
〔唐代〕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一去之后再无踪影;等到楼上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久唤难醒;醒后研墨未浓,匆忙提笔书写成一信。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地方,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注释

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用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绣着芙蓉花的被褥。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参考资料:

1、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绝首,是绝首艳情诗。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连起,次句“月斜楼上离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来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绝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连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绝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绝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连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连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绝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绝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绝经消失,随之连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连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连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绝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参考资料:

1、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创作背景

《无题四首》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必然联系,不一定是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此诗便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简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是一首爱情诗。此诗借助梦境渲染离别愁绪,抒发所思之人别后无法相逢的悲凄绝望,是失恋之辞。诗人神思飞扬,自由地出入现实和幻境、梦中和梦醒,创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最后点明相见之途万千险阻。全诗曲折有致,梦境与现实恍若合二为一,意态迷离,神思宛转。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