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李商隐
〔唐代〕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

少得团圆足怨嗟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幽期密约,紫府女神信然回去。今晨她又派去青鸟信使,告诉我下次幽会的成期。

分时匆匆相会,还没有畅叙就分开了。难得团圆相欢,见面太少,自然令人怨恨叹气。

十六成晚上的月亮,已经不那么圆了。筝上十三根弦柱,就像排成列斜斜飞去的大雁。

平明的钟声已经敲响,姑娘啊,你在哪里?你定然倚着墙边梅花树,微笑着将我等待。

注释

昨成:指正月十五成。这是取首二字为题,并非专咏昨成情事,实为无题诗。

紫姑:相传为厕神,亦称子姑、坑三姑。此处分是由“紫府仙人”变化而来,借指所爱的女子。

青鸟:亦称青雀,道教传说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此言青鸟为西王母传信,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一说指迟缓,缓慢。赊:用法同“唦”,语气助词,无意义。

言语:言谈,相互倾诉。

分散:离散,别离。

少:稍。

团圆:此处指与所恋之人稍得团聚。

足:堪。

怨嗟:怨恨叹息。

二八:阴历十六成。

月轮:一轮圆月。

蟾影破:月亮开始由圆到缺。蟾影,即“月轮”,传说月中有蟾蜍。破,残破。喻两人不得团聚。

十三弦柱:指筝的弦柱。筝有十三弦,每弦系一柱。十三为单数,喻双方的分离。

雁行斜:形容筝柱斜列像雁飞时排成的斜行。

平明钟后:谓早晨敲过晨钟之后。平明,黎明。钟,佛寺、道观用以报时、鸣警、集合的信号。

边:一作“匡”。

参考资料:

1、钟来茵著. 李商隐爱情诗解[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35-41.
2、刘学锴,李翰撰著. 李商隐诗选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321-322.
3、王思宇选注. 长相思 中国历代恋情诗[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206-207.
4、黄世中注疏. 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1册[M]. 合肥:黄山书社, 2009:139-145.
5、郑在瀛编著. 李商隐诗全集[M]. 武汉:崇文书局, 2015:77.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缘由,历来有不同看法。清代朱鹤龄等人认为此诗是感慨人心分合无常而作;清代屈复等人认为此诗怨离合,是惜别之词;清代徐德泓认为这是一首去职之诗;清代冯浩等人则提出此诗为有求于令狐绹而作,并将作年定在唐宣宗大中四年或三年(850或849)。据今人黄世中考证,诗中以紫姑神喻女子,当亦女冠之流。紫姑神,亦“紫府仙人”,借“紫姑”为喻,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一次小会。正月十五相会之事,不应发生在李商隐初到玉阳山学道之时,故酌定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正月十六。

参考资料:

1、黄世中注疏. 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1册[M]. 合肥:黄山书社, 2009:139-145.
2、钟来茵著. 李商隐爱情诗解[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35-41.

简析

《昨日》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所恋女子昨日离去,今朝又派人来传信;颔联追叙两人稍得相会就立刻别离,令人惆怅叹息;颈联以月轮已缺,弦不成双,暗示重会难期;尾联遥想对方笑倚梅花的情景,悠然神往,更见相思的深切。这首诗使用流水对,意义连贯而下,增强了诗歌的摇曳之美;诗中比喻通俗平畅,接近民间诗谣,促成全诗清新明快的风格。

参考资料:

1、黄世中注疏. 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1册[M]. 合肥:黄山书社, 2009:139-145.
2、钟来茵著. 李商隐爱情诗解[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35-41.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流丽的爱情诗。诗中写相思而悲剧气氛不过于浓重,表达方式不过于婉曲,语言风格不过于精丽,纯用白描手法,清淡自然,艺术感染力很强。

首联是说昨天紫姑神才离去,今朝她又派青鸟来传信。“紫姑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厕神,诗中以昨夜所迎的紫姑神代指自己所爱的女子。“青鸟”相传是西王母的使者,又借喻女子派来送情书的人。这两句对得非常工整,“昨日”对“今朝”,“紫姑神”对“青鸟使”,“去”对“来”,“也”对“赊”,结尾都是语气助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的节奏为二、三、二,与通常的二、二、三节奏相比,似有点拗口,然而从艺术处理上看,不刻意求工,改变节奏常式,反而显得灵活。

颔联回想昨夜与爱人的相会,前句忆匆匆离散,未能谈上几句就又分手了;后句叹欢聚甚少,稍得相聚又分散,反更令人惆怅叹息。“未”“还”“少”“足”四个字,把那短暂的会见又离散、很少团圆堪怨嗟的行动和变化、心理和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曲折宛转。心有灵犀的相见却聚散匆匆,衷肠难尽,美好的相遇也就越发显得珍贵。这两句写得明白如话,虽惆怅遗憾却无沉重悲伤,细品诗味,很像宋词中的“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北宋周邦彦《烛影摇红·香脸轻匀》)之意。

颈联则顺着颔联的意思,即景兴感,比中有赋,抒写辗转不眠渴望再见的焦灼心情和不得团圆的幽恨。这两句以数字对偶,富有特色。“二八”,这里指正月十六日。虽然成双,但从十六日起,月已开始亏缺不圆。“十三弦柱”,指筝的弦柱,筝有十三弦,每弦系一柱。十三为单数,单数不成双,故常喻人的离别。“二八月轮”与“十三弦柱”都是即目所见之物,诗人看到它们便触动了别离的怨嗟,联想非常自然。诗人为月亏弦单担心,正是渴望与爱人团圆的殷切心理的表现。“雁行”,本喻整齐有序,这里则比喻筝声哀怨杂乱,衬托出其孤独烦乱的心境。大有“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北宋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意蕴,含而不露。

尾联将笔锋一转,从相思之情中宕开,思念之深,竟至彻夜难眠。诗人想象所爱之人的倩影:黎明时分,晨钟响过,她还有什么事呢?一定是微笑着倚在墙边的梅花树旁吧。末句是传神之笔,虽只轻描淡写,却将那女子笑倚梅花的娇好身态及心中对爱人的向往期待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观全诗,诗人叙述了昨夜的小会遽别,抒发了今日的相思之情。前六句一气流注,尾联却从今夕宕开,转想对方笑倚梅花的情景,悠然神往,更见相思之殷切,而所爱之人清丽的风神和若有所思的情态也隐见言外,淡淡收住,富有含蕴。

参考资料:

1、贺新辉主编. 唐诗名篇赏析 第4册[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658-659.
2、宋绪连,初旭主编. 三李诗鉴赏辞典[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1133-1135.
3、李淼著. 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M].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