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知玄法师弟子僧彻)
诗文列表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知玄法师弟子僧彻)

宿

李商隐
〔唐代〕

紫阁相逢处丹岩议宿时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年秋天,我们紫阁峰相遇;同宿在丹岩上,聆听你说道谈禅。

如今亡蝉纷堕,满空落叶飘零;在那凄清的寒枝上,一只小鸟瑟缩着哀哀啼唤。

我四处流离飘泊,孤身远居他乡,几年了还迟迟未向你问讯。

在这炎荒的边境不禁时时回想起初次相逢之地,频频梦见那以琉璃装饰的佛像和佛寺。

注释

五月六日:该诗朱注本为“五月十五”,各本均作“五月六日”。彻师:僧彻。《旧唐书·李蔚列传》:“懿宗……以旃檀为二高座,赐安国寺僧彻。”

紫阁:紫阁峰在终南山四皓祠之西,酃县东南三十里。

问讯:《法华经》:“诸佛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

初地:初次相逢之地。

琉璃:各种天然的有光宝石,本名璧琉璃。此处指以琉璃装饰的佛像和佛寺。

参考资料:

1、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87页
2、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268-269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中元年(847年)五月于桂州所作。《郑亚事迹考述》一文考证了李商隐大中元年(847年)五月九日随郑亚到达桂州,诗系商隐到桂州的第六天忆京华佛门师友的作品。桂州任职期间,诗人内心总感烦郁,因而常思乡忆旧,此篇是回忆往岁秋间与僧彻同宿清凉地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情。

参考资料:

1、周建国编选,李商隐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163-165页

赏析

首联即先叙昔日共宿。二联以坠寓情。败叶凋零纷落,亡蝉下坠,一只孤鸟栖于寒枝之上,都写是人异乡漂泊遭遇不顺的写照。颈联写漂泊之远和与彻师分开时间之长,以数字入是,自然流走。尾联与首联呼应,写出是人之所以频梦故地,写因为现在身滞炎荒,极不适应,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同宿清凉地面的舒适往事。以“炎方”与“碧琉璃”初地对照,热凉之别极为分明,是人思乡之情深也溢于言表。

唐武宗会昌灭佛之举对佛教徒有很大打击。据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会昌五年三月十五日,圆仁等被迫离长安回国。当时高僧知玄“今潜来,裹头隐在杨卿宅里。令则子清凉将书来,书中有潜别之言,甚悲惨矣”。前半部分回忆了往昔在京与知玄弟子僧彻在紫阁相逢,共宿丹岩,畅谈佛理的往事,这些情坠易于理解。“堕蝉败叶”之坠,寓意身世无常(姚培谦语),此乃佛理是中常见的手法。而颈联“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若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坠则难以领悟其深意。会昌后期,灭佛运动达到高潮,知玄虽潜回长安得杨卿保护,但其弟子僧彻等人同样流离失所,藏匿无踪。直到武宗于会昌六年三月驾崩,宣宗即位后,政策反转,佛教重获大中君臣的支持。大中元年李商隐已从郑亚到桂管,“三年问讯迟”正反映了僧徒在灭佛时期遭受的严厉的政治迫害,音讯不通,下落不明及反正以后重相问讯的现实。

尾联“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表示自己如今愁处桂管炎热南荒之处,心中却时刻怀念着五台山的清凉世界,以及在那里与师尊知玄及僧彻共度的时光。此处佛典与今典共用,《涅盘经》曰:“文殊师利化琉璃像,众生念文殊像,法先念琉璃像。”文殊菩萨道场在五台山清凉世界,此处用以反衬桂管炎荒之地。同时是中又用了知玄弟子们熟知的今典。僧彻所作《知玄传》曾说知玄前身知铉曾讲《十地经》,感地变琉璃焉。其说从初地至十地渐悟,皆以初月至十五日圆满为喻,尾联照应了是题“五月六日”。佛典与今典中的丰富含义及佛理,对于同为知玄弟子的李商隐与僧彻,自然会引起共鸣和心灵的感悟。解得此意,可证冯浩注本题中“六日”之误。题中“五月六日”,结句“频梦碧琉璃”实寄托着是人修习佛经、追求功德圆满的理想。

参考资料:

1、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268-269页
2、周建国编选,李商隐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163-165页

简析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谓自己曾与僧彻于紫阁峰相会,于丹岩下之佛寺同宿。颔联谓自己于飘零中遇见彻师,如堕蝉得落叶的庇护,如栖鸟得一寒枝栖身。颈联谓自己远行桂管,离别彻 师多年,未能问讯。尾联谓己身处炎方,可是经常回忆丹岩佛寺,向往佛门清净之地。这首诗结构紧凑,题无剩义,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情。

参考资料:

1、周建国编选,李商隐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163-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