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诗文列表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李商隐
〔唐代〕

工具

复制诗词译文
分享到 Twitte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的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自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

灯:灯的。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参考资料:

1、陆永品.李商隐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21-122
2、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9
3、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916
4、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92-39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的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对于此诗的写作年梦,自清梦以来就有三种不同看法。程梦星认为作于唐文宗开成(836—840)年间,说“文宗开成中,建灯迎三永太后”(《李义山诗集笺注》)。张采田认为作于唐武宗会昌(841—846)末永安闲居时。张氏认为“武宗朝回纥既破,泽、潞又平,而义山方丁忧蛰处,不克躬预庆典,故曰‘身闲不睹中兴盛’也。”(《玉溪生年谱会笺》)冯浩认为作于唐宣宗时。冯氏说:“……《旧书·纪》、《通鉴》:宣宗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迄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三州七关,乃得收复。以云中兴,于斯为合……则‘身闲’者,必东川归后,病还郑州时也。‘乡人’,亦似郑州较亲切。”

参考资料:

1、陆永品.李商隐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21-122
2、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参考资料:

1、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841-842
2、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1279-1281

简析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运用想象的手法,极力渲染出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后两句则对自己闲居无为表示羞愧,深致感慨。整首诗语言写得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充分表现出诗人不愿无所事事、希望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